X
欢迎访问bet娱乐场886365.com!

马巴村的脱贫启示

时间:2017-10-10 来源: 浏览次数:

面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中央在神州大地吹响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世纪决战的号角。几年来,州委州政府举全州之力,如火如荼地实施“脱贫攻坚一号工程”,在全州42万贫困人口、10.05万贫困户、560个贫困村,全面打响了一场消除贫困、奋战全面小康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决胜战!

临夏州是六盘山片区乃至全国扶贫攻坚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贫困发生率在全省14个市州中位居第二,也是甘肃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康乐县上湾乡马巴村是典型贫困村中的典型,经过实施三年的精准扶贫,使该村贫困发生率由42%下降到6.7%,各项政策红利释放出最大效应,全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跃成为全州乃至全省脱贫村的典型代表。

的确,马巴村的脱贫给扶贫工作创造了经验,又有哪些创新举措、出彩成效?记者走进马巴村追根溯源。

抢抓机遇——精准扶贫摘穷帽

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全国深度贫困地区我州东乡县布楞沟调研视察工作,并叮嘱:“要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

2013年4月5日至8日,2015年3月26日至27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先后两次来到积石山县,蹲点指导扶贫工作。

一方精神富一方人。临夏的精准脱贫工作迎来了最佳机遇期。2015年3月,国家三部委专门出台支持我州小康建设的意见,省委省政府也从政策上、精神上、资金上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倾斜。

这种精神和鼓舞很快转化为动力和压力在全州迅速发酵开来,在全州42万贫困人口中实施从“大水漫灌”转向“精确滴灌”、由“输血”转向“造血”的精准扶贫新模式。其中,康乐县上湾乡马巴村就是典型缩影。

2016年3月31日,全国精准扶贫建档立卡现场会在甘肃省召开。期间,汪洋副总理带领观摩团来到康乐县上湾乡马巴村,进行了实地调研和现场观摩,对马巴村的脱贫攻坚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认为马巴村的扶贫模式就是典型的中国扶贫模式,他语重心长地说:“精准扶贫就应该这样做……”由此,探索出了因人施策、因地制宜、精准到户、讲究实效的“马巴模式”。

让我们把“精准扶贫看马巴村”的目光追溯到三年前。

三年前,地处穷山僻壤的马巴村还不通水泥路、自来水、动力电,近三分之一的群众仍住危房,学校、村委会年久失修,农民人均纯收入2570元,贫困发生率高达42%,远远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州委州政府抢抓政策机遇,着力构建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为主要内容的“大扶贫”格局,推进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资源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倾斜。
三年来,马巴村在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有的放矢,至2016年年底,全村120户群众、532人实现稳定脱贫,贫困人口可支配收入由2570元提高到3780元,贫困发生率下降到6.7%,群众住房、吃水、行路、就医、上学、增收等一揽子民生问题得以解决。

启示:

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人还是那些人,用了三年多的时间,马巴村脱胎换骨、化茧成蝶。如今的马巴村道路平了、村庄美了,村民也变富了、生活变更好了……这一切的变化,来自于党中央、国务院及国家有关部委、省委省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全州广大贫困村进行的最广泛、最深刻、最生动、最伟大的实践;州委州政府抢抓临夏最好的战略机遇期、政策叠加期、黄金发展期,团结带领各族人民找准“好路子”,汇聚“金点子”,坚定信心,众志成城,以攻坚拔寨的坚强勇气和担当,全面打响精准扶贫整体战、攻坚战和决胜战,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临夏实际的脱贫路子。

精准识别——因人施策创新举

马巴村共有12个合作社,303户农户,除极个别富裕户以及纳入政策兜底的特困户外,其他农户家庭情况大体相当。从中识别出精准扶贫户,要做到“六个精准”要求,做到让全村群众满意信服,马巴村采取先难后易、倒排序列的办法,严格按照省州“一核二看三比四评五公开”的原则进行逐户识别确定。

该村二社社员尚得俊和张书俊,同时提出了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申请,所报情况大体相当。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和包村干部多次入户核查,仔细比对收入、住房、财产等情况,并向左邻右舍了解核实,得知尚得俊儿子尚成生依靠摩托车修理技术,一年收入近3万元,就确定张书俊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像这样在303户群众中重复走访、核实、比对和甄别,重点对建档立卡户有无财政供养人员、有无经商办企业、有无私家车、有无购买商品房等情况逐项进行清查和复查。最终精准识别出贫困户130户,公示无异议,赢得全村群众的满意和信服。

“让群众说了算、按群众意愿办”。马巴村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把中央、省州的政策举措与本村实际结合起来,针对不同贫困农户和人员,采取百姓“点菜”、政府“端菜”的方式,根据贫困农户的现状、致富意愿、致富能力等个体差异,制订不同的“菜单”来弥补贫困家庭的“营养缺失”,精准发力。

经过调查分析,在12类致贫原因中,马巴村最突出的就是缺资金、缺技术。针对不同农户,村里既用足用好了国家普惠政策,又采取了个性化帮扶措施。

按照“因地制宜、精准到户、因人施策、讲求实效”的原则,马巴村对道路、农渠、宅院等都按原有布局加固改造,尽量保持原有风貌、不打破院落格局,不搞整齐划一的规划设计、不搞大拆大建的人为装饰,体现自然和谐、尚俭实用的乡村气息。全力保障义务教育,大力实施农村“全面改薄”;保障基本医疗,防止因病返贫,为患慢性病的贫困群众发放“慢病卡”,并在全州推广马巴村的慢病保障模式;保障住房安全,加快危房改造。

如今,马巴村逐步形成了村里有致富产业、户户有致富门路、人人有致富技能的脱贫致富奔小康格局。

启示:

脱贫攻坚要找对穷根、明确靶向,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既要紧盯小康目标、又要立足脱贫标准,把党的普惠政策用足用活用好,把政府专项财政资金集中用于脱贫攻坚,用在急需解决的贫困问题上,优先解决群众“两不愁、三保障”问题。

干部作风——忠诚担当赢民心

习近平总书记曾视察调研精准扶贫工作时强调:各级党政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有“脱贫攻坚再攻坚、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综合施策、打好组合拳,切实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是州委州政府带领全州各级党政组织打好脱贫攻坚战的指挥棒和原生动力,这种精神和动力在全州像马巴村一样的贫困村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马巴村没有一例因精准扶贫对象识别不准而引发的矛盾纠纷和上访事件。而这件看似简单的工作背后,付出艰辛努力的是驻村帮扶工作队和村干部,他们每天走村入户,东家门出西家门进,重复着同样的工作,每天面对张家长李家短的矛盾问题,克服工作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最终赢得全村群众的满意和信服。

这几年来,马巴村的文书张林骑着自行车,无数次赶夜路到15公里远的县扶贫攻坚指挥部汇报工作,认领任务。“这两年没好好睡过几个囫囵觉,家里也顾不上,钱也挣不上,但是好多脱贫户的家庭状况都超过我了,村民生活好了,我打心眼里高兴。”张林对记者道出的这番话其实就是广大村干部和帮扶工作队干部投身脱贫工作的缩影。

党中央提出的“要振奋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精神,必须拿出敢啃硬骨头的勇气和魄力,把扶贫攻坚的国家意志转化为脱贫致富的个人信念”——这些精神已经融入到我州各级干部的心灵,传递到末梢神经里。

启示:

脱贫攻坚,每一个单位都有任务,每一名干部都有责任。上到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下到村干部及驻村帮扶工作队干部都结合各自的职责任务亲力亲为,心中始终装着老百姓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期待,把工作重点聚焦到群众的愿望、诉求上,带着真情实感常驻村常入户,以亲民爱民之心帮扶解难题,扑下身子,用更多的精力,花更多的心思给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

自强不息——内生动力燃激情

马巴村虽然地处太子山麓,高寒阴湿,交通不便、条件艰苦,但当地群众民风淳朴,一向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

五社贫困户陈晓军俩口子,从2008年开始到广州打工,经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积攒了一笔钱,也增长了见识,原本可以在广州一家鞋厂长期务工。但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一草一木以及家里的孩子,是他们永远割舍不下的牵挂。借助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东风,他们放弃了大城市的优越环境,回到了自己的老家马巴村,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实施危旧房改造,建起了宽敞明亮的新房,享受精准脱贫贷款5万元,入股到康美集团育肥牛分红,每年可收入4000元;3亩地全部种了中药材,丈夫接受精准脱贫技能培训,成为建筑瓦工,全家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目前已经脱贫退出建档立卡户,实现了稳定脱贫致富。妻子苏广琴信心满满地说:“今年,我要争取养16头牛。”

马巴村群众这种不等不靠的精神和我要脱贫、渴望发展的强烈愿望正是激活脱贫攻坚内生动力的源泉,像这样的例子,在马巴村不胜枚举。

由于群众齐心协力,村里群众先后入股成立了全州首家股份制园林企业、马巴村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当归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高原树莓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马巴村群众还素有勤俭持家的传统,对国家投入的扶贫资金更是十分珍惜,一分一厘都用到了刀刃上。

村级活动场所虽然投资不多,建设规模也不大,但物尽其用,党员活动、村民议事、为民服务、教育培训、医疗卫生、文化娱乐“六位一体”要素齐全。村民万俊民受益危房改造项目,修建了砖木结构的3间瓦房,自己又对旧圈舍进行了修缮,不仅解决了住房问题,又兼顾了产业致富。

马巴村群众不论建房、不论修圈舍、不论申请贷款,都是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家里人口多,就多修几间房,家里人口少,就少修几间房,需要多少建多少,相互不攀比、不贪大求洋,不给党和政府增加多余负担,依靠党和政府,并相信党和政府会把民生实事办好,这就是马巴村基础设施改善快、效果好的主要原因。

启示:

马巴村群众的精神折射出了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要真正“拔穷根”“挪穷窝”,把培育群众主人翁意识和脱贫致富能力作为精准扶贫的着力重点,点燃贫困群众求富、求荣、求美、求变的致富激情。脱贫攻坚拔寨,就要相信党、依靠党,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要凝聚群众的力量,激发群众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树立脱贫攻坚再攻坚,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信心和决心。

多轮驱动——先锋引领求实效

马巴村群众常常说:“农民要幸福,全靠党支部;农村要致富,就要有个好支书。”马巴村两委班子成员都是有文化、有经验、能力强的村级致富能人,为人公道正派,做事公开透明,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作为马巴群众的“领头雁”,面对马巴村的长远发展,村党支部书记苏育民绞尽脑汁、寝食难安,他对马巴村过去的贫穷落后有极其深刻的感受,对马巴村的幸福美好有无限的期盼和向往。

如今的马巴村有旅游产业、原生态养殖业、特色种植业、劳务产业四大产业。这是多年来村“两委”班子突出本村优势特色,因地制宜,培育的富民支柱产业。

马巴村特色种植业主要有育苗、中药材和高原树莓。经过多年的植树造林、种草绿化,马巴村生态优美,植被完好,自然风光秀丽,民俗风情浓郁,农畜产品丰富,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马巴村党支部抢抓全县旅游扶贫大通道机遇,发展集休闲、旅游、垂钓、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农家乐、乡村游。

村支书苏育民自家带头兴办农家乐——“马巴人家”,对外营业。在他的带动下,村里的许多群众纷纷开起农家乐接客营业。

原生态养殖是马巴村的传统养殖习惯,这种养殖模式最大的好处就是成本低廉、绿色健康、饲养简单、销路不愁。马巴村绝大部分村民都在房前屋后、院里院外建有圈舍,

养牛羊等各类牲畜。马巴村因地制宜实施的各项产业扶贫都是按照自身发展实际情况确立,这一系列探索和实践,充分展现了马巴人勤劳致富、创业脱贫的民风品格,表明了马巴人敏锐的市场意识和现代观念,这也正是马巴村脱贫工作在较短时间取得显著成绩的根本所在。

启示:

一个党支部就是一面旗帜。马巴村党支部发挥先锋引领作用,设身处地解决民生难题,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保持了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赢得了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发展多元产业,带领群众稳定脱贫致富奔小康。

崇尚文化——良好民风促和谐

过去的马巴村群众虽然贫困,但有一个“人穷志不短”的好传统。不懒惰,不懈怠,只要条件允许,长年奔波务工经商,很少有人待在家里甘心贫穷。在精准脱贫的道路上,政府用力拉一把、社会热情帮一把,自己给力一把,很快越过了“贫穷”这道坎。

九社社员姚风成满脸愧色地对记者说:“谁都不愿过穷日子,我也不懒,我看人家种当归挣了不少钱,可1亩当归的本钱就得2000元,当时只能眼巴巴瞅着,没办法!”在将姚风成列为贫困户后,马巴村村委将他纳入当归种植合作社并为其贷款4万元。2015年,他试种了6亩当归,当年纯收入2.4万元。2016年,他尝到甜头后扩大种植,流转10亩地加上自家8亩地全种上了当归,赚了6万多元。

马巴村群众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由来已久。走进家家户户的正房,都有各式各样的文化装饰品。8社社员张雪梅正房贴着一幅字画:《旭日东升》。张雪梅说,虽然她不知道这幅画价值多少,但是每天起床第一眼就能看到画里的日出,这一天就觉得特别有劲。张雪梅还兴致勃勃地说:“我还参加了村里组建的舞蹈队,大家聚在一起跳广场舞,不仅身体好了,腿脚灵活了,心情一好,家庭矛盾也就少了。大家在跳舞间隙还会互相交流,比致富技能,谈致富经验。”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园情。”马巴村在精准脱贫工作中以人为核心,依托本村良好的自然景观,让物质要素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相互融合渗透,对乡土历史和传统器具加以保存,留住每个人对故乡的美好回忆,留住乡愁。

村党支部书记苏育民把祖业“老楼”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进行修缮,并把自家用过的所有农具陈列在院里,一进院落,就能感受到马巴村群众祖祖辈辈传承和保护古建筑文化和农耕文化的氛围。

马巴村群众看重家庭亲情,孝敬父母,善待家人,邻里和睦相处,涌现出许多感人的故事。11社社民包淑芳,丈夫长期在外打工,两个孩子都在上学,公婆长期患病,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包淑芳20年如一日,精心赡养老人,照看孩子,操持家务,无怨无悔,她孝老爱亲的美德,教育和感染着同村的许多妇女。

马巴村群众历来崇尚节俭,不攀比,量入为出。近两年来有61户贫困户的危房在政府的补助和乡亲邻里的帮助下,得到了修缮改造,大部分均在原址,结实安全,简朴实用,总造价都在10万元之内。据了解,马巴村很少有群众因建房而借了外债或者因贷返贫。

启示:

《劝学》有云:守志如行路。行十里者众,行百里者寡,行终身者必定是“志存高远”也一定志在必得。马巴村群众崇尚文化,注重家庭和睦,邻里之间友好相处,这些美德,清除了群众内心的负能量,聚集了脱贫致富的正能量,以阳光健康、昂扬向上的状态,不畏艰难的勇气直面贫困、解决贫困、跨越贫困,最终实现稳定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